《偶寓》

葵芳,也算是香港其中一个多元的地方,有住宅、大型商场、小店、剧院、工业区、运动场……而在当中的葵芳工业区内,有一个已经进驻超过二十年的小小剧团——「偶友街作」。

蔡少钦是这个剧团的创办人。他在2001年毕业后,在葵芳工业区租下一个单位作为办公室及排练室,随即成立「偶友街作」——一个主力于创作儿童木偶音乐剧的剧团。他选址葵芳,除了因为租金便宜,也因为交通方便。排练室距离港铁站约十分钟步程,对来自各区的工作伙伴来说是一个中间点,而即使他居于愉景湾,来回都不会太困难。剧团刚开始营运时只租了一个单位,后来因为创作的剧作、木偶和佈景越来越多,空间不足以存放或是彩排,而每次租用其他排练室,既要付额外租金,又要花功夫将木偶和布景搬来搬去,蔡少钦便决定多租一个单位。后来又因为营运困难,要在租金和伙伴工资之间抉择,他又退租了一个单位,辗辗转转,回归四处彩排的日子。

近年,因为剧团成为了牛池湾文娱中心的场地合作伙伴,製作增加了,亦可以预视到未来三至四年可以稳定经营,蔡少钦又再重新多租了一个单位用作彩排。又租又退,也可算是「偶友街作」与葵芳的缘份。就如其名,偶友。而在香港作为自负盈亏的艺团,这种为了资金而颠沛流离的生活,其实都是常态。

社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多旧区、小店都陆续消失,蔡少钦却觉得葵芳区算是一个异数,二十年来改变不算很大,主要都是商业营运上的改变。即使有新型的基建、商场出现,旧的东西并没有全部被移平,旧屋村、小店一直都仍在。对于他要造木偶来说,经常要买工具文具,在大商场以外的小店、文具舖、五金舖是他的选择,而且这些店舖人情味浓厚,要买多或少,或要找东西时,都可以「有倾有讲」。而工业区亦很适合艺团生存,没有门禁,工作时间不受限制,做木工金工不怕脏,又不怕噪音会影响民居。因为有这样的自由,才能孕育这么多的创作。

蔡少钦一直说,他对这个地方并没太多感情,在这里主要是工作,也没有太投入在社区里。有感情的,其实是在这个地方盛载的人与事。这个单位的歷史就是剧团的歷史。隔壁曾经开了一家洗碗厂,酸臭味天天传来,又有老鼠曱甴,那一两年蔡少钦觉得很难捱。而附近单位渗水或走廊洒水引致水浸,因旧式单位设计地下相通,浸到室内,儘管他清理了好几年,还是看到水渍。不过,和多年伙伴们在这里日以继夜的排练,成就了很多创作。有些人一起成长,有些人则来来去去。甚至乎,他们要搬家时就在排练室住了一两年,常常光顾士多邻居买宵夜。

虽然单位租金每年都加一点,但一直比市价低。业主总是说:「你们刚创业,搞艺团的,我算你们便宜些啦。」

二十年来,蔡少钦在这个地方经歷了很多。他说自己本来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打工仔」,而成立这个剧团,就是他人生其中一个重要的成就。对他来说,重要的不在于收入,而是他自己创造的作品。起初,他带着「偶友街作」,从刚开始的学校或商场做小型演出,后来在剧院上演专业製作。他在全无资助下营运二十年到现在,一直得到观众的支持和肯定。观众由当年的小孩成为了大学生,有些还是会来看演出,会回想小时候每年暑假或圣诞假期看木偶剧的时光。另外,也有些家庭持续十年来看剧,到了子女长大成人还间中会来看重演的剧目怀缅一下。即使有些小朋友对剧情印象不深,只记得和家人在一起的画面,但他觉得所做的事情,能够丰富了一些家庭的共同回忆,帮助小朋友认识这个世界,导人向善。「真善美」,就是他最重要的价值。

说到将来,蔡少钦说,就算能够找到政府资助的场地,他未必会考虑搬离葵芳。虽然有改变可能是好事,但除了人力和财力,地区环境、配套始终很重要。基本上,葵芳什幺都有,饮食、购物、娱乐等都一一齐备。而且要他离开一个进驻了二十年的地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剧团从来没有专职管理的人,蔡少钦一直只专注创作,二十年来办公室里的事物越积越多,很难整理了。

二十年,任何事物停留在原地,都会这样,长出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