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厂》

一般来说,人多数喜爱门面堂皇、内裏漂亮的地方。香港有如此多精雕细琢的新建筑,为何却有人锺情于残旧的废墟?刘永康先生的故事,以及他与葵青区一幢废厂邂逅的经歷,正好告诉我们原来漆油剥落之处,也有它的美丽。

刘永康,生于七十年代初,是纪实摄影师,也是废墟摄影师。自1994年起,他拾起相机,至今已拍摄近三十年。2015年他成立「Hong PICs - 康港刘影」Facebook专页,初时主要上载纪实作品,后来在专页上吸引到废墟摄影(废摄)的同好,交换信息后找出更多废墟,渐渐便发布多了废摄作品。

刘永康忆述第一次「探废」是在1994年,地点是湾仔一带被收购、清场中的英式古典别墅。但当时不是很有意识地摄影,所以他认为自己实质上首次废摄应为2012年,与朋友到访新田的废弃学校。对他来说,废墟的吸引力在于犹如时光倒流的感觉。唯有认真地品味废墟的氛围,专注裏面的物件,才会明白这感觉。例如在一间废厂裏,可以想像在偌大的空间内,当年的工人如何在一排排机组之间工作。这种思维帮助他规划拍摄时的构图,他笑言景物是「庄」,人物是「閒」。最好是只拍景物,已能令人在脑内补上人物。

废墟的另一个吸引之处,建基于刘永康爱怀旧的心态。他细诉每次在废墟中看到少年时代的事物,例如以前有四隻脚、像傢俬的「大牛龟」电视机,都觉得很开心。这些东西小时候随处可见,但当它们遗失了很久很久,便会很想念。突然一天能在某个废墟重遇它们,即使那儿不是自己的家,都会有一种熟悉感浮现。他感触地说,尤其现在自己年纪开始大,感觉就更加强烈。

说到葵青区那幢废厂,刘永康表示早前为朋友预备拍摄音乐录像,想起可以在那裏取景,才决定找一天自己探索。那是一个临海的废墟,在他追查下,发现厂房本来设立在上海,1949年迁移至香港鲗鱼涌,六七十年代才搬到葵青区。九十年代初,工厂被收购并迁至内地,厂址亦随即荒废到现在。

刘永康忆述探索当天,在地面区域拍了一会,已觉得这个废墟非常有规模。他看见很多地窖,想到以前应该摆放了各种的缸。他感慨一间这么大的工厂,竟然因为一个决定就瞬间消失,还要是整个行业、工业重镇的消失,实在感到时代一去不返的唏嘘。当他尝试探索上层时,却遇上保安劝离。他遗憾地说自己对屋外上天台的楼梯印象深刻,可惜未能亲自走上去。

刘永康认为每个废墟的歷史背景都不一样,有各自的故事、个性,可以让后人知道香港从前的发展是怎样。例如青衣以前做化工,葵涌以前做塑胶,废墟可以印证到这些地区歷史。政府既然从没有系统地去记录这些不是最主流的歷史,废墟正好补白了歷史教育的空隙。他希望葵青区这幢废厂能成为工业博物馆,但现实来说,随着该区不少地方被收购,废厂很有可能会被拆卸,重建为住宅。

废墟随时会消失,只能透过废摄保存它的歷史和面貌,让后人追溯。日后你若经过一幢废弃建筑,或者看见刘永康的废摄作品,又会否尝试去欣赏它的美,了解它背后的故事?如果你愿意,它就会在你的心中不朽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