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家》

社工給人的感覺總是很願意幫助人、安慰人。跟他們對話後,明明糟糕的事情依然存在、生活依舊困苦,但心情會頓時舒暢。社工就像集合了輔導員、心理醫生及教師的身份,可是,輔導員會遇到困難,醫生會病,教師也需要被教。在社工需要被照顧時,他們又可以找誰呢?我們訪問了社工羅佩琪 (Peggy),分享她的故事

Peggy在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新來港人士樂聚軒工作已有十多年,有不少個案經常找她面談,可能是遇上家庭問題,又或是希望尋找職業輔導及工作方面的專業意見。面對個案,她認為最重要是幫助他找到適合自己的步伐,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而不同人也有不同的需要。Peggy也藉此提及她的一對子女,提及現今世代不能再沿用上一代的管教方式,要因應情況去改變自己的角色來對待他們,更要明白到他們是不同的個體,需要不同,性格也不同。她以子女的興趣作例子,一個喜歡學琴,一個喜歡打鼓,她先買了琴,另一個孩子因而認為媽媽偏心,她需要解釋是考慮到環境因素,需要肯定他的學習決心才下決定買。在這些時候,Peggy需要跟子女溝通很多,處境和性格不同,需要就會不同。子女如是,其實她的服務對象亦然。

看盡社會上的問題,特別是新移民及低收入人士,Peggy也許已駕輕就熟,處理起來得心應手,但她的小孩卻對這個世界充滿不明白及好奇。有一次他們在看電視節目,她的小孩頓時發現原來社會上有這麼多的問題與悲慘情況,有些人的生活原來是很困苦的。又例如紅極一時的《魷魚遊戲》,當孩子的所有同學都在玩木頭人遊戲時,作為家長,她沒有辦法避開這個話題,必須正面與小孩解釋,劇集的內容其實非常殘忍,有傷害別人及殺人的情節。而事實上,社會的確有很多複雜的事情令小朋友一時三刻難以理解,但至少他們要知道一些他們不能掌握的事情其實在社會上每一天都上演。在這些時候,她會向小朋友解釋其實這些不好的事情是需要「被處理才會變得更好」。這種幫助別人的使命感,彷彿在這個社工的骨子裏散發出來,無論何時何地,對著何人,她都保持著自己的正向價值觀,以幫助別人為己任。

面對創傷,Peggy亦向我們分享了她的一些心得。她早前修讀了一些關於靜觀的課程,學習了一些處理情緒的方法,能防止自己陷入極度沮喪的狀態。她鼓勵我們都可以去嘗試一下,當有一些衝動的話想說,或者突然感到情緒崩潰,就叫自己深呼吸一下,暫停一下,讓自己有一個緩衝的空間,不要讓自己太快陷入低潮。事實上,很多事情都很難掌握,因此學懂處理情緒及減壓是非常重要的。現在香港每一個人的生活都很繃緊,每一個人面對的課題都不同,成人有工作的煩惱,小孩也有功課的壓力。也許我們都會怨天尤人,但記住必須適可而止,想一想,其實情況也不是真的太差,亦要明白到沒有事情是完美的。當感到自己有負面情緒時,抽身去喝一口水,放空一下,轉一轉念,即使事情沒有解決,心情亦會舒緩一點。對Peggy來說,回家就是放鬆,陪子女做功課,陪他們玩,抱抱他們,其實一些生活小事,也是偉大的事。

與Peggy 談過幾次,我們原先很想知道社工的需要及困難,並為她的故事創作一首歌。但後來發現,原來葵青人的困難,家人的需要,總能相通。《成家》是我們送給Peggy的禮物,也是Peggy對葵青人的祝福。